家境两个字,看似简单却在很多层面上决定着我们的起跑线和终点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人们对它的理解,属实改变不少。
【资料图】
以前讲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现在讲究“原生家庭”。这跟现实世界,工薪阶层艰难的上升空间有直接原因。或许学习是普通人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,但往往学业能否转化为事业,还是脱离不开这个因素。
张雪峰发现,家境好才适合文科专业,否则等着吃苦吧
学文还是学理,经常成为大家争执不下的问题。文科专业总是被吐槽,每当有人“劝退”,肯定有学文的毕业生反驳:
这个时代还有歧视文科生的人,真没文化。不过如果换成“考研名师”张雪峰,大家应该能听得进去吧。关注他的朋友可能会发现,张老师对文科的态度非常强硬。
大部分向他咨询报考文科专业的家长,都被泼冷水。比如,想学会计,他认为这个行业高度饱和、竞争太过激烈;大多数人毕业就成为月薪3千还需“996”的社畜。
有人想学汉语言文学,就是中文专业,他反问:你是能考公务员还是能当语文老师?学完这个注定要很辛苦,真的确定能坚持吗。
这俩专业尚且是文科中壁垒较强的,也被张雪峰否决。其他管理学、经济学等方向,就更别提了。张老师眼里,到底啥样的考生才适合学文呢?
回顾一下他曾经发表过的“理论”,在张老师眼里,基本上只有家境好些的同学,才能考虑。他曾直言:文科,那是给“富家子弟”准备的。条件差还学文,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等着吃苦吧。
家境差就不适合学文吗?答案很现实,这是概率问题
张雪峰的言论听起来很刺耳,可许多毕业生却又认同,提醒学弟学妹,这是实话。可是凭啥说家境差就不适合学文呢?寒门子弟能吃苦,专业实力不比富家子弟差。
可惜,这样想就是学生思维了。真实的求职和职业发展中,学习上的实力,可未必是最关键的。很现实地说,文科专业毕业生,好工作像是“天堂”;求职难却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。
教大学生如何“幸福”的复旦网红女老师,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。别以为她是研究生文凭,就能轻易在名校任教。实际上她是知识分子家庭,父母在当地有一定家庭实力的。
说得直白些,在她的同学和校友里,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胜过她的人,不是不存在。但能将哲学专业学以致用,拿到这样体面的工作,普通工人、农民养出的大学生,怕是做不到。
(陈老师)
张老师并非否定所有人去报考文科专业,而是奉劝成绩一般、家境一般的考生,毕业后工资低、求职难,才是多数人的常态;所以说“家无余粮别学文”。
虽说文科生在考公务员、考编制时,似乎比理工科的大学生更占优势。可是最后能考上公职的文科生又占多少呢?报考之前,先考虑好自己的实力和处境才是真。
为啥很多小康家庭,愿意让子女学文?
有高中老师提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以前我们的认知里,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报考理工类专业是首选。可是现在越来越多小康之家让子女选择学文。
不光是复旦网红教授那样的书香门第,普通家庭里条件比较优越的也有这种倾向。理由很现实。文科生考高分非常难,但拿到基本分数,要比同分的理科生容易些。
对于学习天赋一般的考生,可能学文反而可以进入更好一点的大学。以后报考编制和国企的时候,专业非常重要,其中又存在不少岗位对文科生有优势。
这类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,并不是去私企争取高薪;而是拥有体面而稳定的岗位。虽然文科生毕业后的平均薪资比较低。但这类家庭是可以接受的。
而且,说的直白些。有些富家子弟可能会把这当成自己的副业。他们表面上是单位里很不起眼的员工,实际上利用业余时间打理家族其他的事物。
或者,即使没有抱着考入体制内的目标,这类相对富足的家庭,也有一定的兜底能力。如果学生对文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们更愿意支持。
【总结】张雪峰老师所言,文科是留给家境殷实的同学,不无道理。条件较差的考生,选择学文确实比学理更需要谨慎。但万事没有绝对化,有些人非常擅长文科,非要学理更加屈才。
关键词: